淘系高级技术专家的十年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作者 | 黄泰成(斯肯)
出品 | 阿里巴巴新零售淘系技术部
作者简介:黄泰成(花名:斯肯),是一位来自台湾的程序员,加入阿里巴巴大约 5 年多,目前在阿里巴巴淘系前端团队负责互动方向,过去从设计跨到客户端、后端、前端,先后经历过社群、安全以及目前的电商领域,目前专注在终端解决方案以及互动技术;喜欢自己动手作各种工具,常写些小工具帮助自己生活通过软硬链接将生活中的片段自动化;由于过去的所学为设计,平常也喜欢去看各种艺术、设计、摄影展,到处旅行体验生活与各种不同的文化,认真生活快乐工作。
起点 - 数位媒体设计
我本科读的是 数位媒体设计,数位媒体设计在地化说法应该是数字媒体设计或多媒体设计,课程中主要分为动画与人机互动两个部分,其中人机互动因为在设计系,所以写代码相关的课程从来没有开成过,所以人机互动部分也是偏向视觉展现,加上蹩脚的程序或找人合作完成,那时接触比较多的就是 flash & processing,靠着这两个加上万能的 Google 在毕业前在台湾国美馆的工作坊和学长姐做了一台大型的多点触控互动艺术作品,值得骄傲的就是时隔一年后 Microsoft 的 Surface Lab(不是现在的 Surface)用完全相同的架构发表了第一台多点触控桌。
大学这四年影响我最深的就是其中一门课是基础设计,这门课每周一个主题一次汇报,有单人有多人,训练了我上台说话不会紧张以及抓重点的能力,设计是一种表达,将你的想法、情感用作品表达给对方,以及面向问题先了解本质原因,再思考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
转变 - 设计转研发
因为过去所学最初的工作自然是选择了交互设计,但是移动端正在兴起,ios3 以及 Android 2.x 正热门,很自然的选择了无线的方向,但是很快的遇到研发说 “这个交互无法实现”,心想按照官方交互规范怎么可能做不出来?就开始请教好朋友 Google,没几天出了 demo,又过了几周转为正职 iOS 开发,按照公司需求也同步开始写起 Android;但也很快的碰到瓶颈,UI 开发非常在行但是资料结构、架构完全不行,因此开始大量补课、看代码,还记得那时 iOS 没有 ARC,因此所有的内存需要自己管理,每天光是算内存 retain count 是多少就头大,还好很快的 iOS4 开始引入 ARC,这点真的降低很多门槛。
设计转研发对我来说很自然的过程,就像以前做设计一样,选择了最佳的方案解决问题,只是这个方案完全自己动手;上手这么快必须感谢以前的学长姐,大学的数位媒体设计对应的研究所是设计运算研究所,研究方向是探讨设计如何结合程序、大数据结合,因此招生也是一半设计一半研发,这些学长姐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然而这个研究所在我毕业前因为斗争没了,不然放到今天肯定是热门的研究所,先前提出的智慧界面想法也是来自于其中一门课 - 衍生设计。
创业 - 收获满满的过程,更加全面的思考
其实原本只是想换工作,只是想找个能把之前无线开发经验延续,没想到我是这公司的第 1 号研发,自己建立了一个 10 多人的团队,团队包含客户端、后端和设计师,当时公司是以接案为主(俗称外包),我的技术能力在这段时间非常快速的成长,管理上从 0 开始很快的仍然陷入了误区,那时招到的人都是技术上能力不及我的,我就是团队的天花板以及瓶颈,不懂得如何让团队成长;那年 24 岁,很快的我发现管理不是我要的,以及我想做产品不想接案,因此离职,又去了新的创业团队。
在新的团队中我是专职 iOS,是个作回忆共享服务;做产品最重要的就是增长,日常最重要的就是思考如何增长, 9 人团队工作模式就是自己提出想法、讨论、开发、发布、看数据,当然需求不一定是开发,有可能是发传单、办线下活动、BD 商家、运营论坛、回 facebook/twitter 等,在不具备大数据情况下我们根据 GA 找出了不同渠道来的用户来的规律,并让我体会到 Larry Page 所提到 “如何让公司 10 倍数增长?” 这样的变革肯定是做对了什么,某个功能解决了用户的刚需,而不是保持现状作精细化运营。
当然肯定最终失败,不然我也不会在阿里,在阿里前这段期间被迫作两次转型,第一次是暂时 iOS 上找不到增长点,但是后端很多需求做不完,因此在 2 小时技术灌顶教学后转为转职后端;第二次是投资团队的母公司不想再投钱,要求我们回母公司,母公司没 iOS 缺,但是很缺前端,当时主管和我说了一句 “你有两条路,1 转前端 2 离职”,当时选择了前端,作密码管理服务,期间研究了一堆加解密方法,将公司核心的 C++ 加密移植到 JS,整理了全公司前端的脚手架以及开发规范,将 nodejs 推进到线上服务,一年后以前端入职了阿里。
阿里 - 找到对的舞台,努力发光发热
虽然前端入职,但对自己的定位已经不再是的前端这个岗位,而是终端技术,对我来说最重要就是如何提升用户在终端的体验;从入职以来就一直在天猫作营销活动的业务,重点在终端基础服务,直到近期团队合并才变为淘系并且开始正式接触互动的业务,也许一年后可以来写写互动的事。
天猫的营销活动每年节奏很明确,简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双 11 和准备明年的双 11,我第一年就是负责双 11 主会场,印象很深刻的是业务上每天都有大改动,每天改的很累,回头来看除了累以外没了,现在来看最大问题就是没有数据支撑,因此改动的 ROI 无从判断,以及性能稳定性在那时是凭感觉,缺少量化数据;业务上还有一个点很重要,我相信所有人都有听过 “这些都很重要”,当会有这个反应就表示都不重要,没想清楚,这时最好的方式就是问清楚问题的本质,在你清楚知道本质后给出最佳方案这才是个好研发,而不是作需求翻译机,最好的技术应该是了解业务,并且能提前思考业务下一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会比起你急于做好一件大事重要,就像赛德克巴莱电影里面的一句话 “好的猎人懂得等待”,在正确的路上别着急,是你的他跑不走,不是你的也别抢着要。
刚入职天猫我也是满腔热血,觉得技术整体工程链路和外部相比简直落后太多,但做完双 11 后开始了解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计,不贴合业务发展的技术架构就是耍流氓,世界上会把技术淘汰的只有市场,而不会是技术本身,别因为自己站在比较好的位置或卡口上就乱定规则,又或是拿着业务背书就开始作小闭环,做之前要想这个事放大 10 倍会是什么?最终局会或最好的状态是什么?本质解决了什么问题?影响了什么人?生产关系改变了什么?举个例子,假设我是作高铁的,今天用户的需求是快速的见面开会,那么我的竞争对手不一定会是开更快的高铁或飞机,而是视讯会议,但这并不代表高铁开的更快更准时就没意义,而是快速的见面开会这个问题不一定是我该去解决。双 11 后直接找了主管说明我不想再作业务,想把基础做好,基础最完美的状态应该是让业务感受不到技术,因为他就应该像�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geek.zshipu.com/post/%E4%BA%92%E8%81%94%E7%BD%91/%E6%B7%98%E7%B3%BB%E9%AB%98%E7%BA%A7%E6%8A%80%E6%9C%AF%E4%B8%93%E5%AE%B6%E7%9A%84%E5%8D%81%E5%B9%B4%E6%97%A2%E5%BE%80%E4%B8%8D%E6%81%8B%E7%BA%B5%E6%83%85%E5%90%91%E5%89%8D/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