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写给工程师的十条精进原则
引言
时间回到8年前,我人生中第一份实习的工作,是在某互联网公司的无线搜索部做一个C++工程师。当时的我可谓意气风发,想要大干一场,结果第一次上线就写了人生中第一个Casestudy。由于对部署环境的不了解,把SVN库里的配置文件错误地发到线上,并且上完线就去吃晚饭了,等吃饭回来发现师傅在焦头烂额地回滚配置。那次故障造成了一个核心服务20分钟不可用,影响了几百万的用户。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后来半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把所有职场新人可能犯的错误都犯了个遍。架构师让我调研一个抓取性能提升方案,我闷头搞了两周,也没有得出任何结论;本来安排好的开发计划,由于我临时要回去写论文,搞得经理措手不及;参加项目座谈会,全程“打酱油”……那段时间,自己也很苦恼,几乎每天晚上11点多才走,很累很辛苦,但依然拿不到想要的结果。
8年过去了,自己从一个职场小白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Leader。我发现团队中的很多同学在不停地重复犯着自己当年类似的错误。他们并不是不努力,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我们大多数同学在工作中缺乏原则的指导。原则,犹如指引行动的“灯塔”,它连接着我们的价值观与行动。不久前,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在《原则》一书中所传达的理念,引爆了朋友圈。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当我们需要作出选择时,一定要坚持以原则为中心。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对原则的总结,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学,是属于老司机的秘密,其实不然。
“追求卓越”是美团的价值观。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呢?本文总结了十条精进原则,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行动。
原则一:Owner意识
“Owner意识”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二是积极主动的精神。
认真负责是工作的底线。 首先,要对我们交付的结果负责。项目中每一个设计文档、每一行代码都需要认真完成,要对它的质量负责。如果设计文档逻辑混乱,代码没有注释,测试时发现一堆Bug,影响的不仅仅是RD的工程交付质量,还会对协同工作的RD、QA、PM等产生不好的影响。久而久之,团队的整体交付质量、工作效率也会逐步下降,甚至会导致团队成员之间产生不信任感。其次,我们要对开发的系统负责。系统的架构是否需要改进,接口文档是否完善,日志是否完整,数据库是否需要扩容,缓存空间够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落地的事情。作为系统Owner,请一定要认真履行。
积极主动是“Owner意识”更高一级的要求。 RD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工作,而且很多并不在计划内,这就需要具备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例如我们每天可能会面对大量的技术咨询,如果客户提出的问题很长时间得不到回应的话,就会带来不好的客户体验。很多同学说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处理,有同学觉得这件事不是很重要,也有很多同学是看到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更有甚者,看到了干脆装没看见。这些都是缺乏Owner意识的体现。正确的做法是积极主动地推动问题的解决,如果时间无法排开或者不知道如何解决,可以直接将问题反馈给能解决的同学。积极主动还可以表现在更多方面。比如很多同学会自发地梳理负责服务的现状,根据接口在性能方面暴露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持续推动解决;也有同学在跨团队沟通中主动承担起主R的角色,积极发现问题、暴露问题,推动合作团队的进度,保证项目顺利推进。这些同学无一不是团队的中坚力量。所以,我们在做好自己份内工作的同时,也应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份外”的工作中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要给自己设限,努力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原则二:时间观念
相信大家都有时间观念,但是真正能执行到位的可能并没有那么多。互联网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RD的研发效率是一个公司硬实力的重要体现。项目的按期交付是一项很重要的执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和同事对自己靠谱程度的评价。大家可能会问:难度几乎相同的项目,为什么有的同学经常Delay,而有的同学每次都能按时上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按时交付的同学往往具备如下两个特质: 做事有计划,工作分主次。
工作安排要有计划性。 通常,RD在设计评审之后就能预估出精确的开发时间,进而再合理地安排开发、联调、测试计划。如果是项目负责人,那么就会涉及协调FE、QA、PM等多个工种的同学共同完成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计划制定过程中,要尽可能把每一项拆细一点(至少到pd粒度)。事实证明,粒度越细,计划就越精准,实际开发时间与计划之间的误差就会越小。此外,务必要规定明确的可检查的产出,并在计划中设置一些关键的时间点进行核对。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很多项目延期都是因为在一些关键交付点上双方存在分歧造成的。例如后台RD的接口文档计划在周五提供,FE认为是周五上午,而RD认为是周五下班前提交,无形中会给排期带来了1pd的误差。所以,我们要做到计划粒度足够细,关键时间点要可检查。
工作安排要分清楚主次。 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的事情,要学会分辨这些工作的主次。可以尝试使用“艾森豪威尔法则”(四象限法则),把工作按照重要、紧急程度分成四象限。优先做重要紧急的事情;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可以暂缓做,但是要持续推进;紧急不重要的事情可以酌情委托给最合适的人做;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可以考虑不做。很多项目无法按期交付的原因,都是因为执行人分不清主次。比如在开发中需要使用到ES,一些不熟悉ES的同学可能想系统性地学习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就会一头扎进ES的汪洋中。最后才发现,原本一天就能完成的工作被严重拖后。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避免这种“本末倒置”的工作方式。在本例中,“系统性地学习ES”是一件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要学会分辨出这些干扰的工作项,保证重要紧急的事情能够按时交付。
原则三: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一个习惯。它是以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的原则(第一次为心智上的创造,第二次为实际的创造)为基础的。直观的表达就是: 先想清楚目标,然后努力实现。
在工作中,很多RD往往只是埋头走路,很少抬头看天。每次季度总结的时候,罗列了很多项目,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具体这些项目取得了哪些收益,对业务有哪些提升,却很难说出来。这就说明在工作中并没有遵守“以终为始”这一原则。此外,很多同学在做需求的过程中,对于目标与收益关注不够,系统上线之后,也没有持续地跟进使用效果。这一点在技术优化项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一个接口性能优化的项目中,经过RD的努力优化,系统TP99缩短了60%,支持QPS提升了2倍。但是系统到底需要优化到什么程度呢?是不是缩短60%,提升2倍就能满足需求呢?在优化之前,很多同学常常忘记设置一个预设的目标(TP99小于多少,支持QPS大于多少)。我们必须清楚,优化一定是有原因的,比如预期某节假日流量会暴增或者某接口超时比例过高,如果不进行优化,系统可能会存在宕机风险。解决特定的问题才是技术优化的最终目的, 所以要根据问题设定目标,再进行优化 。
“以终为始”,这一原则还可以作用于我们的学习中。很多同学看过很多技术文章,但是总是感觉自己仍然一无所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 带着目标去学习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只是碎片化地接收各个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学习之前,我们一定要问自己,这次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是想把Redis的持久化原理搞清楚,还是把Redis的主从同步机制弄明白,亦或是想学习整个Redis Cluster的架构体系。如果我们能够带着问题与目标,再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与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这种学习模式的效果会比碎片化阅读好很多。
原则四:闭环思维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参加了一个设计(或需求)评审,大家兴致勃勃地提了很多合理的意见,等到再次评审的时候,却发现第一次提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改进,很多讨论过的问题需要从头再开始讨论。这种情况就是一种典型的工作不闭环。
之前看过一句话:一个人是否靠谱,就看他能否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这就是闭环思维的重要性。**它强调的是一种即时反馈闭环,**如果别人给我们分配了一个任务,不管完成的结果如何,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明确的反馈。例如在跨部门的沟通会议中,虽然各方达成了一致,会议发起者已经将最终的记录周知大家。但是,到这一步其实并没有完成真正的闭环,在落地执行过程中很可能还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会议纪要是否经各方仔细核对并确认过?会议中明确的To Do进展是什么?完成结果有没有Check的机制?如果这些没有做到的话,就会陷入“沟通-发现问题-再沟通-再发现问题”的恶性循环中。 真正的闭环,要求我们对工作中的事情都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沟通要有结论,通知要有反馈,To Do要有验收。
“闭环思维”还要求能够定期主动进行阶段性的反馈。 刚参加工作时,我接了一个工期为两个月的项目。整个项目需要独自完成,自己每天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开发。大概过了两周之后,Leader询问项目进度,虽然我已经跟他说没问题。然而,Leader告诉我,因为我每天对着电脑也不说话,让他心里很没底。这时,我才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跟Leader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那以后,我就时不时得跟他汇报一下进度,哪怕就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也可以明显感觉,他对我的信心增加了很多。特别是我做Leader之后,对这种闭环反馈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从Leader的角度看,其实只是想知道项目是否在正常推进,是否遇到问题需要他协助解决。
原则五:保持敬畏
“君子之心,常怀敬畏”,保持敬畏之心能够让我们少犯错误。在工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规范,例如代码规范、设计规范、上线规范等等。我们必须明白,这些规范的制定一定是基于某些客观原因的,它们都是历史上无数Case积累而来的经验。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学习并严格遵守,这一点对于新人尤其重要。
当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团队,请先暂时忘掉之前的习惯,要尽快学习团队既有的规范,并且让自己与团队保持一致。 以编码风格为例,很多同学往往习惯于自己之前的代码写作风格,在做新公司第一个项目时,也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变量、包的命名等等。结果在代码Review过程中,被提了很多修改意见,不得不返工重写,得不偿失。如果能够保持敬畏之心,提前了解编码规范,这种问题完全可以避免。类似的问题,还包括对上线流程不了解,对回滚操作不熟悉,对SRE线上变更过程不了解等等。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规范,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个人建议是:如果有事情拿不准,不妨多问问其他同事,不要凭自己的感觉做事情。
保持敬畏之心并不意味着要“因循守旧”。在我们充分了解这些规范和约定之后,如果觉得存在不妥之处,可以跟全组同学讨论,是否采纳新的建议,然后及时去更新迭代。其实, 让规范与约定与时俱进,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敬畏。
原则六:事不过二
“事不过二”,是我们团队一贯坚持的原则,它可以解读为两层含义。
一层含义是\\“所有的评审与问题讨论,不要超过两次”\\ 。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RD都把时间花费在一些无休止的评审与问题讨论中,真正投入到实际开发中的时间反而很少。在实际工作场景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是很成熟的需求评审。这些需求文档,要么是背景与目标含糊不清,要么是产品方案描述不够细化,或者存在歧义。RD与PM被迫反复进行讨论,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需求评审,进行了三次还被打回。同样的问题,在设计评审中也屡见不鲜。方案固然需要经过反复的讨论,但是如果迟迟不能达成一致,就会耗费很多RD与PM的宝贵时间,这就与提升研发效率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团队规定: 所有的评审最多两次。 通过这种方式,倒逼利益相关方尽可能地做好需求与方案设计。评审会议组织前,尝试与所有相关人员达成一致,询问对方的意见,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这样能够大大提升评审会议的效率和质量。如果在第一次评审中不通过,那么就只有一次机会进行复审。一旦两次不通过,就需要进行Casestudy。
“事不过二”原则的另一层含义,是\\“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 。每次故障之后,Casestudy都必须进行深刻的总结复盘,对故障原因进行5Why分析,给出明确可执行的To Do List。每次季度总结会,大家自我反省问题所在,在下个季度必须有所改善,不能再犯类似的错误。孔子云:“不迁怒,不贰过”,在错误中反思与成长,才能让我们成为更优秀的人。
原则七:设计优先
“设计优先”这条原则,相对来说更加具体一些。之所以单列一项,是因为架构设计太重要了。Uncle Bob曾说过:“软件架构的目标,是为了让构建与维护系统的所需人力资源最小化。”
架构设计,并不仅仅关系到系统的质量,还关乎团队的效能问题。 很多团队也有明文规定,开发周期在3pd以上的项目必须有设计文档,开发周期在5pd以上的项目必须有设计评审。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设计往往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有的是因为项目周期紧,来不及设计得足够详细;有的是因为RD主观上认为项目比较简单,设计草草了事。 无数事实证明,忽略了前期设计,往往会导致后续开发周期被大幅拉长,给项目带来了很大的Delay风险。而且最可怕的是,不当的设计会给项目带来巨大的后期维护成本,我们不得不腾出时间,专门进行项目的优化与重构。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住“设计优先”这一原则。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良好的设计,会给项目开发以及后期维护带来极大的收益。
“设计优先”这一原则,要求写别人看得懂的设计 。我们了解一个系统最直接的途径就是结合设计文档与代码。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同学的设计文档让大家看得一头雾水,通篇下来,看不出系统整体的设计思路。其实,设计的过程是一种智力上的创造,我们更希望它能成为个人与集体智慧的结晶。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设计变得通俗易懂?我个人认为,设计应该尽量使用比较合理的逻辑,进而把设计中的一些点组织起来。比如可以使用从抽象到具体,由总到分的结构来组织材料。在设计过程中,要以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合理的抽象把问题简化,讲清楚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再详细分述模块的实现细节。做完设计之后,可以发给比较资深的RD或者PM审阅一下,根据他们的反馈再进行完善。好的设计,一定是逻辑清晰易懂、细节落地可执行的。
原则八:P/PC平衡
“P/PC平衡”原则,即产出与产能平衡原则。伊索寓言中讲述了一个《生金蛋的鹅》的故事。产出好比“金蛋”,产能好比“会下金蛋的鹅”。“重蛋轻鹅”的人,最终可能连产蛋的资产都保不住;“重鹅轻蛋”的人,最终可能会被饿死。 产出与产能必须平衡,才能达到真正的高效能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这一原则,本文举两个例子。
从系统的角度看,每一个系统都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叠加功能来实现其产出,而系统的产能是通过系统架构的可扩展性、稳定性等一系列特性来表征。为了达到产出与产能的平衡,需要在不断支持业务需求的过程中,持续进行技术架构层面的优化。如果一味地做业务需求,经过一定的时间,系统会越来越慢,最终影响业务的稳定性;反之,一个没有任何业务产出的系统,最终会消亡。
再从RD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RD通过做需求来给公司创造价值,实现自己的产出。而RD的产能是指技术能力、软素质、身体健康状况,有这些资本后,我们才能进行持续的产出。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很多RD往往只重视产出。他们也在很努力地做项目,但是每一个项目所使用的方法,还是沿用自己先前一贯的思路。最终,不仅项目做得一般,还会抱怨自己得不到任何成长。这就是P/PC不平衡的体现。 如果能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总结持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软素质,并将其应用于项目实施交付中,相信一定会取得双赢的结果。
“P/PC平衡”原则还适用于很多其他的领域,例如团队、家庭等,我本人也非常推崇这一原则。希望大家也能将其作为自身的一项基本原则,努力寻找到产出与产能的平衡点。
原则九:善于提问
“善于提问”,首先要勤于提问 。求知欲源于好奇心,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工作中要养成勤于提问的好习惯,不懂就问,不要因为自己一时懒惰或者碍于情面,就放弃提问的机会。当遇到不同的观点时,也要礼貌地问出来。波克定理告诉我们, 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
在设计评审、代码评审这类体现集体智慧的活动中,遇到有问题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来。我经常看到,很多同学评审全程一言不发,这就是浪费大家的时间。设计评审的目的,是让大家针对方案提出改进意见并达成一致,如果全程“打酱油”,那就失去了评审的意义。我们鼓励大家多提问,把自己内心的疑惑表达出来,然后通过交流的方式得到答案。
“善于提问”,还要懂得如何提问 。为什么同样是参加设计评审,有的同学�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geek.zshipu.com/post/%E4%BA%92%E8%81%94%E7%BD%91/%E7%BE%8E%E5%9B%A2%E5%86%99%E7%BB%99%E5%B7%A5%E7%A8%8B%E5%B8%88%E7%9A%84%E5%8D%81%E6%9D%A1%E7%B2%BE%E8%BF%9B%E5%8E%9F%E5%88%99/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