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的看模型线上实时方法
这里是 「王喆的机器学习笔记」 的第二十九篇文章。
最近写书的时候在总结一些深度学习模型线上 serving 的主流方法。之前的专栏文章也有所涉及( 如何解决推荐系统工程难题——深度学习推荐模型线上 serving)。
但是看到阿里妈妈去年 KDD 上的文章 *Practice on Long Sequential User Behavior Modeling for Click-Through Rate Prediction * 之后,还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为文中提供的 model serving 的解决方案是自己想实现还未来得及实现的。。所以赶快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想应该能解决不少同学实践中的问题。
什么是 Model Serving?
一句话解释就是:
Model Serving 解决的是模型离线训练好之后,如何进行线上实时推断的问题。
在每个服务器节点动辄几千上万 QPS 的压力下,必然不可能在 tensorflow,spark mllib 等训练环境中进行实时推断。必须有一个模型服务器来承载模型相关的参数或者数据,进行几十毫秒级别的实时推断,这就是 model serving 面临的主要挑战。
Model Serving 的主要方法
在之前的专栏文章 如何解决推荐系统工程难题——深度学习推荐模型线上 serving 中提到了几种主流的方法,分别是:
- 自研平台
- 预训练 embedding+ 轻量级模型
- PMML 等模型序列化和解析工具
- TensorFlow serving 等平台原生 model serving 工具
这里就不再详细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回顾一下之前的文章。今天主要想跟大家探讨的还是阿里妈妈提出的 Model Serving 方法 User Interest Center。
什么是 User Interest Center?
先上架构图
UIC server 的架构图
上图的(A)和(B)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模型服务架构,两图中部横向的虚线代表了 在线环境 和 离线环境 的分隔。
那么 A 架构就代表着一个非常经典的解决方案:离线部分做模型训练,在线部分根据用户各类特征(User Demography Features 和 User Behavior Features)以及广告特征(Ad Features),在模型服务器(Real-Time Prediction Server)中进行预估。
这个过程是直观的,也是看上去天经地义的。但“盛世之下潜藏着危机“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 在模型越来越复杂之后,特别是像 DIEN 或者 MIMN 这类模型加入序列结构之后,这些序列结构的推断时间实在是太长了。结构已经复杂到模型服务器在几十毫秒的时间内根本没有可能推断完的地步。
阿里最新的MIMN(Multi-channel user Interest Memory Network)模型
怎么办?
阿里的解决方案是图中的 B 架构,包括两大部分:
1.用户兴趣“表达”模块
B 架构将 A 架构的“用户行为特征(User Behavior Features)在线数据库”替换成了“ 用户兴趣表达(User Interest Representation)在线数据库”。
这一变化对模型推断过程非常重要。无论是 DIEN 还是 MIMN,它们表达用户兴趣的最终形式都是兴趣 Embedding 向量。如果在线获取的是用户行为特征序列,那么对实时预估服务器(Real-time Prediction Server)来说,还需要运行复杂的序列模型推断过程生成用户兴趣向量。
而如果在线获取的是用户兴趣向量,那么实时预估服务器就可以跳过序列模型阶段,直接开始 MLP 阶段的运算。MLP 的层数相较序列模型大大减少,而且便于并行计算,因此整个实时预估的延迟可以大幅减少。
当然,虽然“用户兴趣表达模块”这个名字很 fancy,但本质上应该是以类似 Redis 的内存数据库为主实现的。
2. 用户兴趣“中心”模块
B 架构增加了一个服务模块—— 用户兴趣中心(User Interest Center,UIC)。 UIC 用于根据用户行为序列生成用户兴趣向量,对 DIEN 和 MIMN 来说,UIC 运行着生成用户兴趣向量的部分模型。
与此同时,实时用户行为事件(realtime user behavior event)的更新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对 A 架构来说,一个新的用户行为事件产生时,该事件会被插入用户行为特征数据库中,而对 B 架构来说, 新的用户行为事件会触发 UIC 的更新逻辑,UIC 会利用该事件更新对应用户的兴趣 Embedding 向量。
这个解决方案让我觉得优雅的地方在于:
在大幅降低了模型在线推断复杂度的同时,它居然是准实时的。因为 UIC 的更新逻辑是用户的行为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用户的 embedding 会在行为发生改变时通过模型离线推断完成更新。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算是一种模型 online learning 的方法之一了。
由于 embedding 的更新过程是离线进行的,与线上实时预估服务器是异步的,因此就不会拖累线上预估的速度。
而由于 embedding 异步更新的触发条件是用户行为的变化,所以 embedding 的更新也是准实时的。而不像有些 embedding 一样,一旦生成,除了下次模型训练,就不再更新。
采用 UIC 后 Model Serving 延迟大幅减少
我们可以根据 UIC 架构图中从 1 到 4 的圆圈编号再捋一遍 Model Serving 的过程:
- 流量请求(traffic request)到来,其中携带了用户 ID(User ID)和待排序的候选商品 ID(Ad ID)。
- 实时预估服务器根据用户 ID 和候选商品 ID 获取用户和商品特征(Ad Features),用户特征具体包括用户的人口属性特征(User Demography Features) 和用户行为特征(a 架构)或用户兴趣表达向量(b 架构)。
- 实时预估服务器利用用户和商品特征进行预估和排序,返回最终排序结果给请求方。b 架构对最耗时的序列模型部分进行了拆解,因此大幅降低了模型服务的总延迟。
- 返回模型预估结果。
根据阿里巴巴公开的数据,每个服务节点在 500 QPS(Queries Per Second, 每秒查询次数)的压力下,DIEN 模型的预估时间从 200 毫秒降至 19 毫秒。这无疑是从工程角度优化模型服务过程的功劳。
当然也可以看到,阿里的 UIC 架构还是遵循了“Embedding+ 轻量级线上模型”的部署方案,只不过利用 UIC 对 Embedding 部分的生成、存储、更新进行了近乎完美的管理。可以说是“ Embedding+ 轻量级线上模型”这种 Model Serving 方法的 best practice。
总结
这篇文章介绍了阿里妈妈的线上 Model Serving 的方法 User Interest Center,它把模型拆解为线上部分和线下部分,模型复杂的序列结构在线下运行,利用 UIC 生成和更新 Embedding,结果存储在“用户兴趣表达模块”;线上实现模型较为轻量级的 MLP 部分,使模型能够利用更多的特征进行实时预估。
可以说这是一次机器学习理论和机器学习工程系统完美结合的方案,推荐受困于 model serving 效率和实时性的团队尝试。
照例给大家提出两个问题讨论:
- UIC 中用户 Embedding 更新的触发方式到底是应该是什么?是 Real-time prediction server 接收到的一次用户请求,还是通过 flink 处理的一个 window 内部的用户行为?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会采用哪种方法?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 为什么一定要把序列模型放到离线进行处理,序列模型线上 inference 的速度就真的没有方法提高吗?你有什么经�
- 原文作者:知识铺
- 原文链接:https://geek.zshipu.com/post/%E4%BA%92%E8%81%94%E7%BD%91/%E4%BB%8E%E9%98%BF%E9%87%8C%E7%9A%84%E7%9C%8B%E6%A8%A1%E5%9E%8B%E7%BA%BF%E4%B8%8A%E5%AE%9E%E6%97%B6%E6%96%B9%E6%B3%95/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转载请注明来源,欢迎对文章中的引用来源进行考证,欢迎指出任何有错误或不够清晰的表达。也可以邮件至 sblig@126.com